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一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与挑战
1. 能力特征:快速变更、高可用、弹性扩展、移动优先
- 移动互联网时代,能够成长并发展起来的公司通常具备以下共性:
- 快速变更,不断创新,随时调整
- 持续可用服务,应对错误和中断
- 弹性可扩展,满足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
- 移动为中心,提供新的用户体验
- 随着用户量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,软件开发方式也被迫不断演变,首要难题是:“如何在规模越来越大、变更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保持效率与稳定?”
2. 时代巨变下的技术浪潮
- 软件正在改变世界:几乎每个行业都在经历“软件化”转型。
- 移动互联网扩大了影响面:海量用户催生快速变更与创新需求。
- 传统软件开发受巨大挑战:研发方式需适配高并发、高弹性、高迭代场景。
- 云计算与相关技术的普及:上云成为大势所趋。
- 云计算形态持续演进:从最初的简单虚拟机托管,到当下多云、混合云、Serverless 等多种形态。
3. 大时代下的个体:剧烈革新替代
- 软件行业的技术升级并非线性平缓的升级,而是剧烈的革新与替代:
- 容器替代虚拟机
- 服务网格替代 SpringCloud
- 观测替代监控
- Network Policy 替代 iptables
- 各种新技术不断冲击既有的开发运维假设。每个工程师都需要拥抱变化,持续学习。
4. 思想先行,技术随后
良好的架构设计思想是根本:在追求稳定(高可用)、成本(少花钱)和效率(敏捷开发)等目标之间抉择和权衡,需要有理性、系统的思考,再引入相应的技术实现。
5. 回顾历史的意义
回顾过去几十年云计算发展的演进历程,重点不在于考古,而是借历史之名,理解技术出现和淘汰的原因,好地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,寻找出未来的技术演进之路。
二、云计算的崛起与成熟
1. 虚拟化: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核心
虚拟化技术是一种资源管理方法:在各种实体资源(CPU、内存、网络、存储)之上构建逻辑层,摆脱物理限制,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。它是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基础,正是有了虚拟化,“租服务器”的 IaaS 模式才成为可能。
2. 云计算走向成熟的多个里程碑
- IaaS(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)
通过按时计费的方式出售“服务器资源”,将企业原本的资本支出转化为运营支出。大规模普及云计算。
- PaaS(Platform as a Service)
从“卖资源”进阶到“卖服务”,开发者无需关心操作系统或开发工具升级、硬件维护等。
- 开源 IaaS(OpenStack)
让普通企业可自建私有云,云服务模式更加多样:公有云、私有云、租赁私有云、混合云等。
- 开源 PaaS(Cloud Foundry、OpenShift)
能在混合云、多云、边缘环境中,加快跨平台的应用交付。促使企业内部云架构不断向行业先进水准演进。
- FaaS(Function as a Service)
隐藏了底层硬件、虚拟机、操作系统等管理细节,开发者只需关注函数和数据,“无服务器(Serverless)”概念逐渐兴起。无服务器(Serverless)的概念初现,开发者将无需再关注任何服务、资源等基础设施。
三、容器时代的重大变革
1. 容器技术兴起
容器技术无疑是过去十年对软件开发行业影响最深远的技术之一。
- 从虚拟机到容器,云计算经历了一次“洗牌式”变革。
- Mesos、Swarm、Kubernetes 三强角逐:Kubernetes 凭借其设计理念与开放架构,最终成为事实标准。
下面的插图展示了容器技术的兴起:
- Docker:最大的创新在于“容器镜像”,把应用运行所需环境(操作系统文件系统等)进行一致性打包,具有一致性、轻量级、可移植、编程语言无关等特性,实现“一次构建,随处运行”。
- Kubernetes:抽象计算、存储、网络资源为标准 API,对应用和环境解耦,可在不同云上自由迁移。
四、云计算演进:IaaS→PaaS→FaaS 的规律
1. 工作负载、隔离单元、供应商变化
- 工作负载的演进:物理服务器 → 虚拟机 → 容器
- 隔离单元的转变:从“重量级”到“轻量级”
- 供应商生态:从闭源到开源,从单一到多云、混合云
2. XaaS 形态及其发展
底层基础设施和平台越来越强大
- IaaS:用户不关心物理机;只需关注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。
- PaaS:用户不关心基础架构;只需关注应用程序。
- FaaS:用户只需关注函数和数据;无服务器模式持续演进。
3. 软件成为“社会基础设施”
大规模互联网经济时代,部分软件在社会经济中如同“水电煤”一样不可或缺,宕机后果严重。
4. 过去二十年:云与软件架构的双向匹配
- 通过不可变基础设施(镜像)解决本地和远程一致性问题;
- 通过服务网格(ServiceMesh)将非业务逻辑从应用程序中剥离;
- 通过声明式 API 描述应用程序的状态,而不用管中间的处理过程;
- 通过 DevOps 方法论以及一系列工具来提升研发/运维效率...。
应用程序中的非业务逻辑不断被剥离,并下沉到云/基础设施层,代码越来越轻量。由此,工程师的开发工作回归本质(软件开发的本质是解决业务需求,各类“高深”、“复杂”的技术难题是业务需求的副产物,并不是软件开发的主题)。
五、云原生的兴起
1. CNCF 最初定义
- 应用容器化:容器是云原生基础。
- 面向微服务架构:构建大规模系统的必备要素。
- 容器编排调度:自动管理容器的部署、扩展、运行和生命周期。
- 并非简单“上云”,而是充分利用云计算优势来设计、实现、部署、交付应用。
2. CNCF v1.0 版本:不可变基础设施、容器、服务网格、微服务、声明式 API
3. 云原生的目标:可用、规模、敏捷、成本
- 可用 (Available):保证服务连续性。
- 规模 (Scale):动态适配不同规模及突发流量。
- 敏捷 (Agility):快速响应市场变化。
- 成本 (Cost):有效利用资源。
这些目标之间存在冲突,如下图所示:
- 规模大 + 敏捷 → “巨人绣花”
- 规模大 + 高可用 → “大象起舞”
- 敏捷 + 高可用 → “空中换发”
云原生架构需要在同时满足这三大冲突目标前提下,还要兼顾成本控制。
六、容器与云原生关键技术
1. Docker 的核心创新:容器镜像
- “Build once,run anywhere”:容器镜像包含容器运行依赖环境,不再依赖宿主机 OS;构建完后即不可变,成为不可变基础设施的一部分。
2. Docker 组件拆分为 containerd
containerd 架构图 (图 7-13)
- Docker 将内部容器执行、分发、监控、网络、构建、日志等模块剥离出来成为 containerd。
- 2016 年将 containerd 捐献给 CNCF 后,它成为最流行容器运行时。
- Docker 进一步拆分出
containerd-shim
、runc
等组件,形成分层架构:
Docker 拆分后架构
- 低层运行时 (runc):关注 namespace、cgroups、镜像拆包等基础功能。
- 高层运行时 (containerd):提供更多高级功能,如镜像管理、容器应用管理等。
3. 容器编排阶段:Kubernetes
- Kubernetes 在容器基础上,引入“资源”概念,提供可扩展的 API、服务发现、容器网络、调度等特性。
- 对用户而言:
docker run
可启动单个容器,而kubectl apply -f
则可部署分布式集群,无需关心私有云或公有云的差异。
七、微服务与服务网格
1.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,由松耦合的具有有限上下文的元素组成
- 松耦合:每个服务可独立更新,不必修改其他服务。
- 限界上下文:每个服务有清晰边界,通过稳定 API 交互,不共享数据库。
微服务虽提升灵活性,却增加了分布式架构的复杂度,带来了一系列的非功能性需求,例如:
- 服务发现(Service Discovery)问题:解决“我想调用你,如何找到你”的问题。
- 服务熔断(Circuit Breaker)问题:缓解服务之间依赖的不可靠问题。
- 负载均衡(Load Balancing)问题:通过均匀分配流量,让请求处理更加及时。
- 安全通讯问题:包括协议加密(TLS)、身份认证(证书/签名)、访问鉴权(RBAC)等。
在 Kubernetes 环境下的替代方案
- Kubernetes 用 CoreDNS 替代 Spring Cloud Eureka
- Kubernetes 用 Service / LoadBalancer 替代 Ribbon
- Kubernetes 用 ConfigMap 替代 Config Center
- Kubernetes 用 Ingress 替代 Zuul 等网关组件
2. 服务网格的出现
背景:当微服务 A 调用微服务 B 下不同服务(如 B1、B2)时,如果 B2 出现 500 错误,基础设施粒度过粗,无法只熔断 B2 而保持 B1 正常。
服务网格 (ServiceMesh):将分布式通信治理逻辑(如熔断、负载均衡、安全认证等)下沉到网络代理层,对应用透明。
服务网格(ServiceMesh)是一个基础设施层,用于处理服务间通信。云原生应用有着复杂的服务拓扑,服务网格保证请求在这些拓扑中可靠地穿梭。在实际应用当中,服务网格通常是由一系列轻量级的网络代理组成的,它们与应用程序部署在一起,但对应用程序透明。
业内绝大部分服务网格产品通常由“数据平面”和“控制平面”两部分组成,以服务网格的代表实现 Istio 架构为例。
Istio 架构
- 数据平面(Data plane):通常采用轻量级的网络代理(如 Envoy)作为 Sidecar,网络代理负责协调和控制服务之间的通信和流量处理,解决微服务之间服务熔断、负载均衡、安全通讯等问题。
- 控制平面(Control plane):包含多个控制组件,它们负责配置和管理 Sidecar ,并提供服务发现(Discovery)、配置管理(Configuration)、安全控制(Certificates)等功能。
本质是通过 iptables 劫持流量,使通信治理与业务代码彻底解耦。
八、不可变基础设施与声明式设计
1. 不可变基础设施
- 传统做法下,服务器是“可变”的:运维多次手动修改 OS,带来状态不一致、故障难快速重建的问题。
- 容器镜像 一旦构建后即只读,可在任何环境一致部署,是“不可变基础设施”的典型落地。
2. 声明式设计
- 声明式 vs. 命令式:
- 命令式:告诉系统 如何做(How)
- 声明式:描述 想要的目标状态(What),实现细节由系统决定。
声明式设计是指一种软件设计理念:“我们描述一个事物的目标状态,而非达成目标状态的流程”。至于目标状态如何达成,则由相应的工具在其内部实现。
和声明式设计相对的是命令式设计(又叫过程式设计),命令“机器”如何去做事情(how),这样不管你想要的是什么(what),它都会按照你的命令实现;声明式设计:告诉“机器”你想要的是什么(what),让机器想出如何去做(how),如sql查询就是一个典型的声明式操作。
通过编写 YAML 文件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意图,资源如何创建、服务如何关联,至于具体怎么实现,我们完全不需要关心,全部甩手给 Kubernetes。
九、DevOps 与云原生架构演进
1. DevOps 的提出
瀑布模型
敏捷开发 只解决了开发与测试的效率提升,却没覆盖到部署环节;频繁迭代会冲击追求稳定的运维团队,甚至可以说“敏捷”加重了运维的负担。运维追求的目标是稳定,频繁变更是破坏稳定的根源。形成 “混乱之墙”:
DevOps 于 2009 年诞生,强调开发(Design/Code/Test)与运维(Operations)的融合,打破传统隔阂,实现快速、稳定的交付闭环。从存在的意义上说,DevOps 完善了敏捷开发存在的短板,实现了真正的闭环。如图所示,开发和运维不再是“孤立”的团队,两者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相互协作,紧密配合。由此带来的效益,是软件的品质不仅高、交付的速度还快。
2. 云原生架构的演进
- 为了解决单体架构“复杂度问题”,使用微服务架构。
- 为了解决微服务间“通讯异常问题”,使用治理框架 + 监控。
- 为了解决微服务架构下大量应用“部署问题”,使用容器。
- 为了解决容器的“编排和调度问题”,使用 Kubernetes。
- 为了解决微服务框架的“侵入性问题”,使用服务网格。
- 为了让服务网格有“更好的底层支撑”,将服务网格运行在 Kubernetes 上。
在这一链路中,研发复杂度在“强大底层系统”加持下有所降低,但系统整体复杂度并未消失,而是下沉到底层基础设施;此时如果由云厂商提供“保姆式服务”,企业会进一步降低自维护成本与门槛。
十、云原生代表技术栈
云原生不再是单一技术,而是一系列技术、工具、方法论的综合,典型包括:
- 容器运行时:Docker、Containerd、CRI-O、Kata Containers
- 镜像和仓库:Harbor、Dragonfly、Nydus
- 应用封装:Kustomize、Helm
- 持续集成:GitLab、Tekton
- 持续部署:ArgoCD、FluxCD
- 容器编排:Kubernetes
- 服务网格:Istio、Envoy、Linkerd
- 网关:Ingress-Nginx、Kong、APISIX
- 日志:Grafana Loki、Elastic Stack、ClickHouse
- 监控:Prometheus、Grafana
- 可观测性:OpenTelemetry
- 机器学习/离在线混合部署:Volcano、Koordinator
对这些技术的深入掌握,将有助于企业和个人搭建面向未来的高可用、弹性、低成本、高效云原生系统。
十一、结语:云原生的核心思想
- 云原生并非简单地把现有应用部署在云上,也不是任何单个项目、技术的代名词;它是一套指导软件及基础设施架构设计的思想。
- 之所以诞生,根源在于:软件规模越来越大、系统复杂度越来越高,对可靠性、迭代效率、资源成本的要求水涨船高。
- 容器与 Kubernetes 的发展只是提供了一个恰当的“技术抓手”;云原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同时兼顾“可用性、规模、敏捷性”与“成本”之间的平衡,并在高度自动化、声明式、弹性的基础设施上运行应用。
简言之,云原生出现的契机和发展背后,是为了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更好应对当今高可用、高弹性、低成本、快速迭代的综合挑战。它强调在“思想先行”之上引入正确的技术栈与方法论,从而最终为业务创造更多的创新与价值。
本文主要受益于isno分享,使我收益颇丰,感谢大佬分享。
Relate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