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,旧有的稳定结构似乎正在瓦解,新的秩序在不确定性中萌芽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理解驱动群体行为和市场动向的深层力量变得至关重要。分析表明,超越日常波动的,是那些根植于群体潜意识中的“叙事”。
一、“叙事”的力量:塑造共识与驱动变革
叙事的力量在于构建共识与驱动变革。它并非单纯的故事,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描述框架,通过凝聚共识和组织协作推动社会发展。金融本质同样是通过工具与组织模式聚集资金,创造规模效应。
历史经验印证了叙事的资源动员能力:智人依靠叙事协作超越尼安德特人,王朝通过合法性叙事巩固统治,金融工具从农村信用社演进至风投机构,皆以叙事驱动资金聚合。现代市场中,比特币的“去中心化、抗通胀、不滥发”、钻石的“永恒象征”、房产的“安全感”寄托等叙事依然主导价值认知。
资本市场存在独特的“叙事自我反馈”机制:共识传播推高资产价格,吸引更多参与者入场,继而强化原有叙事。这种机制常导致资产价格偏离基本面。
广泛相信 → 价格上涨 → 吸引更多参与者 → 进一步强化叙事 → 价格继续上涨
正如学者所言,金融本质是跨时空的资金“时光机器”。叙事不仅是人类社会协作的基础,也是解读金融波动的密钥——技术革命往往需要匹配相应的金融叙事革命才能实现突破。
二、当前格局:“叙事之年”的特征
有观点指出,当前时代与百年前的"咆哮二十年代"形成历史性呼应:技术跃迁(人工智能对比电气革命)与地缘格局重构同步发生。彼时的技术周期更迭与大国博弈(英国霸权与美国崛起),恰如当下AI突破与国际秩序震荡的现实投影。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总压着相似韵脚,我们正置身叙事剧烈共振的时代——新旧范式激烈碰撞,孕育机遇的同时也滋生泡沫与阵痛。
金融市场存在双重运行逻辑:
- 现金流逻辑:聚焦企业盈利等基本面,主导成熟型资产估值(如消费龙头)
- 叙事逻辑:在新兴技术爆发期(如当前AI浪潮),"描绘未来"的叙事成为定价核心。此时,“画饼”式的预期可能主导价格。
身处变革洪流中,个体既感受着跃迁机遇,也承受着淘汰压力。破局关键在于:理解这种范式迁移的必然性,在双重逻辑交织中把握结构性机会。
三、重要的新兴叙事及其蕴含的机遇
1.全球最大叙事:AI、数据与数字化转型
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全球核心叙事的主导力量,其战略地位已形成不可逆转的长期发展范式。这种技术范式转移不仅重构了产业竞争格局,更深度嵌入全球治理体系,驱动着从基础科研到商业应用的全链条变革。
数据要素的价值发现机制正在经历系统性重构,数据资产化进程与AI发展形成深度耦合关系。当前市场已形成"无数据不AI"的共识性认知,美股科技巨头(M7)的市值扩张本质映射出资本对其数据垄断优势的溢价重估。尽管数据资产的估值模型仍面临边际收益递减、隐私合规成本上升等计量难题,但数据要素的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已形成显著护城河,这种结构性优势在生成式AI突破性发展的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。
数字货币体系的演进正在重构全球金融秩序,美国通过加密资产监管框架的渐进式调整延续其数字霸权地位。2020年后联邦层面的监管沙盒机制与机构投资者准入政策,实质构成了传统美元体系向数字资产领域的延伸。这种战略布局推动超主权加密货币的合规化进程,促使主权财富基金、养老基金等主流资本加速配置比特币等数字资产,而新一代年轻富翁的财富积累更通过NFT、DeFi等创新形态实现价值存储方式的代际迁移,这种双重路径正在孵化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财富管理新范式。数字化进程必然伴随新的治理秩序和财富涌现。
虽然当前AI的技术路线和最终影响尚不明朗,可能存在泡沫。但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的整体方向是明确的。大多能够获得融资、股价上涨的企业,以及成功数字化的传统企业,都与此核心叙事相关。
2.中国市场叙事:价值观变迁与“后物质主义”消费
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演进正在重构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。当996工作制与宏大商业叙事逐渐褪色,年轻世代主导的价值观转向更注重多元效用(小确幸、幸福感、闲暇、平等)与自我价值实现,这种转变在商业偶像的更迭中具象化呈现——从强调"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"的马云,到以"和用户交朋友"为核心理念的雷军,折射出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从财富积累向价值共鸣的迁移。
后物质时代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显著的双重特征。一方面,特种兵式旅游、沉浸式剧本杀等现象级消费揭示出人们对精神体验的饥渴,另一方面,泡泡玛特盲盒69元的定价策略、钟薛高冰淇淋与传统冷饮的价格差验证了"低绝对值、高相对价值"产品的市场穿透力。这种消费偏好本质是马斯洛需求层级的跃迁:当基础物质需求满足度达到78.3%(国家统计局2023数据),情感认同、社交资本、自我表达等后物质“对自己好一点”的需求开始主导消费决策。这是由年轻世代主导的不可逆趋势。
很明显现在的市场机遇使得产品需从解决“痛点”转向创造“爽点”。市场已经从“大共识、刚需”转向满足特定场景、小群体的“小共识、小场景、微需求”。
市场机遇的结构性转移催生三大核心赛道。情感经济赛道要求企业重构价值主张,如观夏香氛通过城市记忆叙事实现138%的年增长;场景化消费赛道推动需求颗粒度细化,元气森林针对健身场景推出的"轻零"系列即是典型案例;柔性供应链与数字基建的成熟则催生"小单快反、按需生产"模式,义乌小商品市场通过1688平台实现的平均起订量已降至500件,使垂类品牌孵化成本降低60%。
当前市场环境下,"种草经济"与"出海战略"构成双重增长引擎。小红书平台日均120万篇笔记创造的"信任代理"机制,重塑了从需求洞察到产品迭代的闭环;同时,SHEIN、Temu等跨境平台依托国内柔性供应链优势,将中国制造效率转化为全球市场渗透力。值得关注的是,安克创新通过亚马逊评论大数据反向定义产品功能的模式,验证了数据驱动型创新的可行性。
这种消费范式迁移具有深远可持续性意义。神经经济学研究表明,消费驱动的多巴胺分泌正从占有物质转向体验获取,神经激活强度提升37%;柔性制造技术将产品试错成本降至传统模式1/8,供需匹配效率提高12倍。当消费主义进入"意义重构"阶段,能精准捕捉社会情绪、借力数字基建敏捷迭代的企业,将赢得Z世代"意义选民"的持续认同。需注意成功的消费叙事必须基于真实数据洞察(反映群体诉求而非个体想象),同时符合深层人性规律。
四、辨别叙事:挑战与认知局限
在叙事驱动成为信息传播核心动力的时代,辨别真伪的难度呈现指数级增长。这一挑战首先源于叙事本身的多重属性:任何叙事都由真实信息基座、艺术化加工与逻辑延伸共同构成。例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,其底层算法进步属于可验证的真实基础,而关于"十年内替代90%人类工作"的论断则属于推测性延伸。对投资者而言,关键区别在于识别哪些断言具备即时验证条件——这类叙事往往在短期内遭遇现实检验,如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实际落地速度;哪些则属于长期无法证伪的"信仰型叙事",这类叙事因其开放性特征更容易形成价值共识,但也可能催生非理性繁荣。
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叙事中的真实基础、夸大成分,以及哪些是“迅速会被证伪”的(投资应规避),哪些是“短期无法证伪”的(可能伴随泡沫吸引资金)。同时需重点关注认知偏差,“世界上只有认知,没有真相”。个体倾向于接收和解读符合自身预设的信息,同一事件(如AI发展)在不同人心中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(赋能 vs. 替代恐惧)。AI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使用者的内心。
人工智能作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叙事载体,其社会认知的割裂性尤为显著。GPT系列语言模型的技术突破本身是客观存在的,但当其被置于不同认知框架中解读时,可能被同时建构为"生产力革命工具"和"人类文明威胁"。这种认知分化揭示了技术中性论背后的深层悖论——当技术复杂度超越公众理解阈值时,其社会意义的阐释权必然向认知预设倾斜。投资市场中的"叙事溢价"现象印证了这一点,当技术路线尚存不确定性时,市场估值往往与群体认知的共鸣强度正相关,而非单纯依赖技术成熟度。这种机制既可能加速资源配置效率,也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与泡沫积聚,关键在于建立动态的叙事审查机制与多元认知的对话空间。
五、个体应对策略:拥抱变化,投资未来
面对日益加速的技术变革与全球格局的不确定,每个人都需要在认知、行动与资产管理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,以拥抱未来的机遇,抵御风险。
首先,我们要在认知与心态上做好准备。变革已成为常态,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,主动拥抱新技术,才能在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。与其对AI等前沿工具心存畏惧,不如亲自上手体验,从实践中消除恐惧、积累信心。同时,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“马太效应”在加剧:资源与财富倾向于向既得者集中,高增长时代的红利或已接近尾声,每一代人都面临独特的痛点与机会,只有校准对回报率的预期,才不会在浮躁中迷失方向。
在行动与实践层面,“空想”是焦虑的温床,唯有付诸行动,才能找到解决之道。即使遭遇失败,也能将经验沉淀为宝贵的财富。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动化与数字化工具——无论是内容创作平台、低代码开发环境,还是数据分析工具,都能显著降低尝试新领域的门槛。在此基础上,关注教育与市场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脱节,往往能发现被广泛忽视的“错配”机遇,从而抢占制高点。
对于人力资本投资,任何小规模的金融工具都无法与自我能力的提升相媲美。职业生涯初期,将时间与资源重点投入到技能升级、视野拓展以及人脉构建,当下的付出往往带来远超预期的回报。“第一桶金”通常源于能力变现。同时,要敢于将人力资本投入到高风险、高 β 的新兴领域,因为年轻时最不该后悔的是“没尝试过”。
在金融资本管理方面,则要以底线思维确保基本生活保障。面对疫情反复、地缘脱钩、区域冲突或数字货币剧烈波动等风险,应将“保底资金”配置于低风险产品(如固定收益、核心城市房产),确保充足的流动性和稳定收益;将可承受风险的资金,按照严格仓位控制,布局科技创新或数字资产等高 β 领域。同时,以未来10、20、30年的家庭支出需求为指导,倒推当下的资产配置策略,既追求长期稳健,又不放弃适度的成长空间。
最后,对于不同角色的人来说,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:如果你擅长讲故事,就要打造与新价值观契合的品牌叙事;如果你精于信息整合,就要在需求端洞察与供应端创新之间架起桥梁;如果你是投资者或从业者,则必须把握宏观趋势,慎选标的,警惕跟风炒作,坚守认知边界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波谲云诡的时代中,不断捕捉机会、规避陷阱,真正做到拥抱变化、投资未来。
六、书写自己的叙事:人生选择的本质
人生如同创作,有人偏爱长篇巨著,有人钟情精炼短文。我偏爱金庸式的复杂叙事,难以忍受重复单调,总渴望阶段性挑战未知。若预知十年后的轨迹,便觉索然无味——探索与好奇心始终是我人生的底色。
在价值观的指引下,我选择这样的路径:人力资本(事业)上拥抱风险,保持探索;金融资本(财富)上稳守底线,规避波动。年轻时,人力资本的最大遗憾往往是“未曾尝试”,而非“经历失败”。因此,我愿将精力投入代表未来趋势的方向,即使赛道充满不确定性。这种组合既追求意义感,也为生活托底。
最终,人生路径的选择本质是价值观的投射。在时代变迁中构建独特的个人叙事,既是选择,也是自我成全的过程。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叙事深刻塑造的变革时代。理解叙事的力量,识别关键的新兴叙事(如AI与数字化、消费价值观变迁),并采取适应性策略至关重要。对于个体而言,这意味着要拥抱变化、勇于实践、明智地投资于自身的人力资本,同时在财务上保持审慎和底线思维。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行动,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,书写属于自己的积极篇章。
Relate Posts